“钱家的田产,我会拿出拿出一半来分,你们先前有佃耕钱家的田就报出来,优先把这些田先分给你们,之后随我起事应获得的奖励田,等丈量完土地后一并分给你们,不是佃田,是可世代耕种的田产。”
王浩扫视着台下众人,又补充道:“还有谁有疑问的,可以现在就讲,能解决的我现在就给你们解决。”
台下佃户们骚动了一下,随后就有人问道:“张相公,俺家佃的都是些山田,能不能给俺换换。”
“张公子,我家佃的田也不好,都是些下田。”又有佃户附和道。
王浩则说道:“我本姓王……算了,你们家里是下田的,换给谁谁会主动要?放心,有分到下田的,我会给予补偿,两亩下田顶一亩上田。”
听到这话,众人就没有再异议了。
“多谢张相公。”
佃户们纷纷道谢。
“是王相公!”
有些反应过来的纠正道。
一时间乱七八糟。
王浩也懒的在纠正,而是念功劳簿:“张玉山,钱水庭,李来顺,钱茂才……”
王浩一一念着名字。
“今天立功的,你们每人可以多得十亩地,没有分完的田亩,会优先给你们家佃。”
“多谢张……呃王老爷!”
几人大喜,连忙下跪。
张玉山只是微笑,然后拱手行礼,他知道王浩不喜有人下跪。
而且他也不在乎这几亩田地。
打回老家,效仿班定远收复西域才是他此生夙愿。
钱水庭原本也想跟着跪下,但见张玉山没有下跪,也就跟着拱手行礼。
剩下的人里,有报信和制止其他佃户暴行的人,比如那个报告地窖藏匿地点的小厮,和跟随张玉山去平定暴行的佃户,每人可以多分得五亩地。
剩下随着王浩起事的佃户,每人可多分得三亩地。
起事和有功之人都以立下田契,下午就开始清丈田亩。
而从头到尾看戏的村民,无法额外获得土地,只有王浩承诺的给所有人公平分田的基础田亩。
每人初始两亩田。
这个数字,王浩是做过精心调研的。
明代史料记载,一个成年人一年大概需要吃米六石。
这是一个饱食的食米数,若仅仅免除挨饿之苦的食米数,可能一年用不着6石米。
譬如成化年间,朝廷赈济京城流民的粮食,就是保证每人每月大人食米3斗,小孩食米1斗5升。
若按最低标准匡算,大人需食米3.6石,小孩一年需食米1.8石。
而明朝的亩产粮食按水稻来算是南方一季晚稻的亩产约2.72石,稻麦或稻豆复种是稻2石、麦(豆)1石。
这么说,两亩地的分田,勉强饿不死人,因为你还要缴税,也不可能只吃粮食。
况且如果分到下田,就算有补偿,那也比不过上田。
因此只能去租佃别人的田,才能吃饱。
而因为立功分田的人,肯定会过的比需要佃田的人好,因为他们耕种的都是自己的地,无需缴纳租子。
这让那些观望之人追悔莫及,早知道就跟着暴动了,只要跟着哪怕啥也没干就能分到三亩地啊!
经过一天的登记造册,丈量土地后,整个钱家庄的丁口数和田亩数都摆在了王浩面前。
看着那本户口册和鱼鳞册,王浩手酸的同时也欣慰的笑了出来。
昨天可把他和苟步励给累坏了,作为这座庄子里唯一的秀才和童生,这事也只能他俩干了。
两部册子上的数据做得非常详细,除了几个和钱家有较近血脉关系的自耕农没有分田以外,其他佃户都以完成了分田。
整个钱家庄,现改名为武起乡,改都图制为村乡制度。
(明的都图制,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为了方便收税而设置的制度,作者就不想复制粘贴水字数了,大家自行百度吧)
王浩暂任乡长,全乡有三百一十户,共计丁口两千一百九十人,其中男丁一千二百四十九人、女口九百四十一人。
以上数据,只记录十二岁以上的人,十二岁以下孩童未统计。
这是因为古代儿童非常容易夭折,所以王浩就专门给十二岁以下孩子们另造童册。
光是从男丁和女丁的数据上就能看出,这里的男女比例也是相当的离谱。
粮食不够的情况下,养不活孩子,如果生了女婴,就很容易被溺死。
老人也很少,乡里年龄最高的竟然是钱老爷钱宏德!没死的今年高寿六十五。
捧起鱼鳞册,王浩现在所拥有的田亩包括山地在内,总共约一万两千亩土地。
立下首功劳的人,如钱水庭,李来顺等人,分到的是最多的。
家里人,除了小孩子以外,只要是十二岁以上的人,都能分田。
一下子骤然从佃户变成了富农。
最多的一家,如钱茂才一家,大大小小一家子分到了四十五亩地。
而最少的,如那些从头到尾看戏的,少的六亩地,多的十几亩。
远不如跟着起事的佃户们。
而王浩这里,一下子分出了五千多亩地出去,王浩自己还剩六千亩地左右。
这些都佃给了分田分的少的人,现在王浩就是整个武起乡最大的地主。
而那些百姓情愿跟在他后面,只要王浩能比钱老爷仁慈,而且减租减息,在不生乱。
朝廷很有可能默认这样的存在!
不过无论是王浩,还是刘汝谔,都不可能各自收手的。
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后,王浩这次学乖了,没有在打出大梁的旗帜。
而是低调的蛰伏下来。
他派张玉山准备回黑风寨,去把自己的老娘和妹妹以及一众跟随他这个大梁皇帝战略转进到大山里的大梁国民给请回来。
其一目的当然是人越多越好,而且那里还有几十个造册过的大梁官兵和十几套铁甲和三十多套皮甲呢。
这些是接下来王浩应对官府围剿的关键,必须立刻将他们调回来,并赶紧抽调乡里的青壮和他们一同训练。
其二就是他现在手里有田了,那些原本被明军偷袭而失去田地和房屋的村民,自己也该补偿他们了。
就在这里落户分田,王浩肯定不会对这些一同患难的老人那么刻薄。
至于黑风寨上的马大奎和他的一众土匪,王浩才没工夫管他们的死活。
愿意跟来就跟来,一样落户分田,不来就算了,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谁也不碍着谁。
喜欢大明:山沟地主,造反称帝请大家收藏:(www.dushut.com)大明:山沟地主,造反称帝读书堂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