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件事情,则是洛林需要提拔一些从事教育行业的优秀者进入行政阶层,总领教育事业的发展。
还记得当初在学习历史与政治的时候,洛林在学到美国新自由主义时期内容的时候记忆尤为深刻。大概是当时洛林恰逢“叛逆期”罢,不过,洛林的叛逆期跟别人的叛逆期不一样,别人的叛逆期总想着反对家长老师的管教,而他专门反对这些反对管教的思想……
而新自由主义,正是一种“反对”的思潮。在新自由主义盛行之前,北美大国实行爱国主义教育,政治参与教育当中,反而北美精神(自由、开放、包容)犹存。然而在新自由主义思潮开始之后,政治被迫退出教育,资产阶级掌控教育并垄断了大部分的教育资源,致使美国的未来走上了一条逐渐走向衰落的道路。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足够的文化素质水平作支撑,那么整体社会意识形态的进步就会滞后。想要继续走发展的道路,必须让意识形态更加先进,然而在北美的教育事业被资产阶级腐化之后,变得更为功利。以至于在北美试图进行中央化改革时受到了严重阻力,最终连抑制走向衰落的一个机会也抛到了深渊。尽管它依旧强大,但它再也不是曾经的那个圣地,也不是那座灯塔了。
少年强,则国强。这些没有集体感、没有爱国精神的人,怎么去撑起一个国家的未来?他们只想着自己想要的“自由”,而罔顾了国家的前路,洛林当时对这种行为是嗤之以鼻的。
虽然现在他对这样的事件有了更加全面的看法,但不妨碍他对教育事业的态度——没有严格管理的教育不是好教育,道德素质、集体精神比学术水平更加重要。
当下米连德省的大规模教育行业还在起步,因为受到腐化的程度并不高,再加上师资资源基本由官方控制,即使那些资本家想要腐化也难以触及其中。
治理一地便如此艰难,更遑论国家?洛林是已经体会到个中辛苦,脑袋都快要整大了。
就如里维斯所说的,米连德省的行政机构还是不足。人才方面实际上有速成式的教育储备,要强行往上拉一批人才治理地区已经没有问题。但行政制度过于简单,则让大量的压力由少数人承担下来。
时代推进会使社会更加复杂,早期原始社会只要有一个领头人,到后来产生的各个部落共建一个类似王国的共同体,直到一个真正的国家产生,行政阶层的规模是在不断扩大的。因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更加复杂,治理难度也更高。
伤脑筋……
洛林决定还是先着手于眼下的工作,即便前方乱麻一片,手持一柄快刀也得一部分一部分地斩开,想要多面开花,就等着bug(漏洞)一堆然后回炉重造吧。
眼下要解决的真正问题是什么?洛林希望让学院更重视道德素质的培养,其实也是在为以后作铺垫。如今洛林的声望正值巅峰,其号召力令人难以置信,倘若此刻他撰写一个名头让一群人跟着自己反出普隆帝国,米连德的军队绝对二话不说就举起他的大旗。
虽说军队属于暴力阶层,但他们同样也是平民出身的。而如果将目光放在普通的平民当中,其实他们不会在意谁统治他们又或谁领导他们。倘若普隆帝国本身真的破坏了他们的利益,他们照样会揭竿而起。当然,如果有洛林刻意煽动,他们绝对会站在洛林这一边。
实际上眼下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对米连德省的归属感,真正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是让学生刻意去赞颂米连德,而是让他们感受到米连德对他们的付出。
比如在他们欲图学习却贫穷地供不起学杂费时,没关系,米连德官方帮你出。比如在他们因为家庭原因不得不缀学时,米连德官方会提供无息助学贷款。
要知道米连德省的通货膨胀率是相对很高的,无息助学贷款实际上最终不但不会以同等价值的货币原数奉还,还会白白让米连德省支出的贷款亏损一部分。
而这一点,已经在洛林的章程上了。他的思考则是是否要给学生提供工资呢?
但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条件总是不错,毕竟家庭条件差的都被迫中途缀学干活去了。如果真的要在这里下功夫,也是给特困生进行额外补助。
当然这个特困生不是上课的时候特别困的学生。
等等,这严肃的段落是不是插了点什么奇奇怪怪的梗。
里根校长的确在教育事业上有所成就,毕竟当上西林学院的校长就说明他不凡。但对教育事业涉猎并不具体的洛林并不知道,里根校长是否真正有超前的眼光和对教育改革上的真才实学。
其实,洛林对教育事业的眼光缺乏,也可能是源于他并没有在这个世界接受过常规的教育。他的童年都是在小山村和养父一起渡过的,他的养父教他军略政务也教他天文地理,唯独不像一个普通的学生一样从基础学起,也不知道常规学校的教学内容。
在层层的思虑之下,洛林心中对教育改革的法案已经形成草稿。他拿出铅笔在纸张上列下了改制大纲,随后便走向了一间教室。
宽敞明亮的教室内,桌椅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学生们专心致志地盯着黑板上老师的板书,时不时低下头去摘写笔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