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美电影市场诞生以来,第一部九月份开画突破一亿美元的影片,《美国狙击手》的巨大成功,也与八月份北美电影市场的冷淡不无关系。
今年八月份,北美电影市场出现了近十年来最为冷清的局面。
在8月份写下15年来最低票房纪录后,北美电影市场一直在积蓄力量等待一位“救市者”的到来。终于,在进入秋季档第二周后,《美国狙击手》以“The .One”的姿态空临北美影市。
长达一个多月的“憋屈”之后,北美电影市场需要一个爆发点,而《美国狙击手》恰恰具备了爆发点的所有符合条件。
九月份是传统的电影淡季,但凡热门点的影片,宁愿放在四月份和十月份,也不会在九月份上映。
马修翻看了下九月份上映的影片名单,像《警戒结束》、《曲线之中》、《鬼灵怨毒》之类的片子,要么是些小制作,要么就是B级片,在《美国狙击手》面前,根本带不来任何威胁和冲击。
淡季的影片很难爆发,只要爆发必然是一家独大的局面。
虽然周末过去,任何影片的热度都不可避免的有所降低,但《美国狙击手》依然维持着不错的上座率,四个工作日单天的票房全都维持在千万美元以上,轻松收获4530万美元。
在新的一个周末来临之前,《美国狙击手》的北美票房已然接近了两亿美元大关。
社会整体形势有利,票房持续火爆,无论是马修所代表的制作方,还是华纳兄弟的发行方,都继续针对这部影片加大宣传力度,各种软文吹捧在纸质媒体和互联网上层出不穷。
加上原本就爆棚的口碑和评论,主流媒体的观点出奇的一致,基本都在为这部影片歌功颂德。
众所周知,随着社交网站的兴盛,社交类的软文推广影响越来越大。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拍摄的好片就是这个样子的,‘是空空荡荡,却嗡嗡作响’,好像一块红热的炭,不燃,却有更高的温度。”
“虽然顶着《美国狙击手》的名字,其实却不是一部传统的战争片,当反战的主题作为政治正确的唯一,在世界上流行时,这部片用了一个特别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生命在战争与和平交织间的浮沉。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成功把神坛上的传奇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也为这部影片塑造了骨架和灵魂。”
“影片对战争的描述可说是中上水平,即使战争并不是这部片的主要内容,导演却相对真实的还原了战场上的种种。当然仍有人诟病不够火爆的,这类观众建议关注《敢死队》系列。”
受到班加西领事馆遇袭的影响,《美国狙击手》尽管引起了一定的争议,但在主流舆论当中,政治正确不容置疑。
“这部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和马修-霍纳主演的《美国狙击手》,无疑是成功的典范,激烈的战争场面,细致刻画的心里描写都为影片本身增色不少。其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敲击着人们的心灵,让观众重新定义战争这个名词的概念。”
“战争本身代表的不仅仅是武器,装备,杀戮,血腥,国土的保卫,领土的绝对归属,政权遭受破坏后的被动出击,更决定着亲自参与到战争中的士兵的命运,牵连着冲锋陷阵的战士背后千千万万的家庭,这也正是战争片的意义所在。”
只要契合了时代的潮流,附和主流社会的需要,就像曾经的《黑豹》一样,电影不需要拍的多好,也能成为好电影的代名词!
当然,作为影片的男主角和好莱坞首屈一指的商业巨星,吹捧马修的软文同样不少。
“马修在这部影片里面最有份量的表演,我认为是男主角回归和平后的部分。妻子在车上临产时,马修在公路上的一个紧急掉头,简直把美国乡村大马路当成了伊拉克的沙漠;马修在医院产房外的咆哮,一方面表现出战争留给他的亢奋心里状态,更透露着马修在家人的需要面前的无奈,作为一个父亲,面对女儿的哭泣却不能回应,相信他也是有着内心的懊恼的。”
“还有,马修回国后在酒吧喝闷酒尤其出彩,他明明回来了,伴随着战友的棺材回到美国了,却没能让自己回家,因为他的心还在那里,在战场上,和他要保护的战友在一起。他懊悔和内疚,他在黄沙弥漫的战场上畏惧了,他把自己的武器装备都丢下了,对死亡的恐惧让他萌生回家的念头,像个懦夫一样,像个逃兵一样。如果不是妻子的电话在恰当的时候打来,他完全可能直接返回战场。”
没有竞争对手,北美反恐怖浪潮汹涌澎拜,再加上给力的宣发,《美国狙击手》票房走势之稳定,简直叫人瞠目结束。
上映第二个周末,这部影片三天票房仅仅比首周末下滑百分之四十九,再收6920万美元。
《美国狙击手》用了短短十天时间,就从北美卷走2亿5140万美元。
利用老美的爱国心,马修一点内疚的意思都没有。
这种事,又不是他一个人在做,全好莱坞乃至全世界都在这么干。
不过,因为影片的内容和题材的关系,《美国狙击手》暂时还没有在北美之外的地方放映,但北美大爆的票房和口碑,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